中新网西安7月20日电 题:中拉青年走进古都西安 架“未来之桥”跨越文明长河
作者 杨英琦
“在几天从震撼的兵马俑到丰富的博物馆展览,我看到了中国从古至今的发展脉络。这次文化之旅加深了我对中国民众的理解和共鸣。虽然两国文化存在许多差异,但我们也发现了共通之处,而这正是深化两国民众关系的基础。”走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光影变幻的展厅里,来自巴西的卢卡斯·皮亚亚·佩特罗希诺频繁掏出手机,试图记录下眼前的一切。
2025年“未来之桥”中拉青年领导人培训交流营近日在陕西西安展开。来自伊比利亚美洲青年组织及9个拉美和加勒比国家的25名青年代表与中国友人置身兵马俑千年军阵、近距离观赏古代遗珍、细品茯茶氤氲香气,一道展开这座十三朝古都的历史画卷。
当被问及印象最深刻的体验时,卢卡斯·皮亚亚·佩特罗希诺坦言“很难选择”。在他眼中,历史故事是一幅绵延不绝的画卷。他赞叹于此行所见的文物本身,更被展馆精心的设计所打动:详细的双语文字解说,巧妙运用光影营造氛围的展示手段,立体生动的投影画面……将历史娓娓道来。“最震撼我的,其实是整个连续、完整的历史进程得以如此清晰地呈现。能看到这一切,实在太好了。”
这种身临其境的震撼感,对于许多首次踏上中国土地的拉美和加勒比国家青年而言尤为强烈。
来自圭亚那的阿什利·阿丽西娅·亨利是中海石油圭亚那有限公司的法律顾问,虽然就职于中国公司的关联企业,但这是她第一次来到中国。在她从前的设想中,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可能会很拥堵、生活不便”,但亲身体验后,她惊讶于这里井然有序的交通、完善便利的基础设施建设。“传统与现代竟能如此完美融合。亲身体验,与在屏幕前看到的感受截然不同。”
“我所在的公司在圭亚那的业务发展良好,切实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实际上,‘搭建圭中友谊之桥’也是我们团队的重要工作之一。”阿什利·阿丽西娅·亨利表示,这次对中国文化的深入了解使她对未来两国青年友谊的发展充满了信心:“现在最期待的,就是挑选些纪念品回去珍藏这段经历。”
阿什利·阿丽西娅·亨利的热情并非个例,这群青年们早已沉浸在纪念品柜台前,或驻足细看,或爱不释手地摩挲把玩,精心挑选着心仪的礼物。来自伊比利亚美洲青年组织的尼古拉斯·加诺萨挑选了一只粉色中国神兽玩偶,想带回国送给朋友刚满一岁的孩子:“这造型让我想起刚看过的秦汉文物,充满文化气息,希望他能感受到这份来自中国的祝福。”
“全世界青年都有许多共通之处:相似的关切和对未来的思考,也承担着共同的责任——既要传承历史,也要推动改变,让世界更美好、包容和多元。”走出博物馆大厅,卢卡斯·皮亚亚·佩特罗希诺仍频频回望这座文化宝库。“要保护好我们的历史文化,带着这份宝藏走向未来。”(完)
changanjiezhishizhuyidao,2022nian4yue8rizhi6yue2ri,zhongyangdibaxunshizuduiguojialiangshihewuzichubeijudangzukaizhanlechangguixunshi。zhihoubudaoliangzhou,zhangwufengyu6yue15riguanxuanbeizha。tongnian12yue30ri,zhongyangjiweiguojiajianweifabuxiaoxi,kaichuqidangjihegongzhi。长(chang)安(an)街(jie)知(zhi)事(shi)注(zhu)意(yi)到(dao),(,)2(2)02(2)2(2)年(nian)4(4)月(yue)8(8)日(ri)至(zhi)6(6)月(yue)2(2)日(ri),(,)中(zhong)央(yang)第(di)八(ba)巡(xun)视(shi)组(zu)对(dui)国(guo)家(jia)粮(liang)食(shi)和(he)物(wu)资(zi)储(chu)备(bei)局(ju)党(dang)组(zu)开(kai)展(zhan)了(le)常(chang)规(gui)巡(xun)视(shi)。(。)之(zhi)后(hou)不(bu)到(dao)两(liang)周(zhou),(,)张(zhang)务(wu)锋(feng)于(yu)6(6)月(yue)1(1)5(5)日(ri)官(guan)宣(xuan)被(bei)查(zha)。(。)同(tong)年(nian)1(1)2(2)月(yue)3(3)0日(ri),(,)中(zhong)央(yang)纪(ji)委(wei)国(guo)家(jia)监(jian)委(wei)发(fa)布(bu)消(xiao)息(xi),(,)开(kai)除(chu)其(qi)党(dang)籍(ji)和(he)公(gong)职(zhi)。(。)
趁着今年 618,如何低成本地把厨房卫生间改造得焕然一新?
2008年,按照估算,全世界投在AMS上的钱已达到了15亿美元。丁肇中在五月花酒店的房间内接待了《自然》杂志的记者并对他说:“目前除了这件事(AMS),其他什么我都不做,我对项目出现的所有问题负责。”之后,《自然》讲述了丁肇中与AMS的故事,标题叫《丁肇中的最后一搏》,这一年,他72岁。